本帖最后由 wernerdts 于 2013-3-25 01:43 编辑
诺言 (芬兰 2005) 剧情介绍:《诺言》讲述的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故事,它的着眼点不是站在我们一贯以来的正义一方:盟军或当时的被占领国,而是和当时的法西斯德国有着共同利益的芬兰。这一点在影片中并未作详细的描述,但当时芬兰的作战武器都来自于德国,甚至于他们的军服都神似。“洛塔”是二战时期最大的妇女援助组织,训练女人成为军队医生、护士、了望观察、尸体清理、电话接线等一系列工作为前方战场提供后援服务。它成立于芬兰,战争结束后被苏联政府解散。《诺言》讲的就是这些洛塔女孩的故事。 影片解题:战争与女性人生。1939年至1944年的芬兰,作为妇女战时援助组织成员的三位姑娘令人心酸的战争人生,不同的际遇,相同的痛苦……全景式折射二战中芬兰的悲剧命运:作为霸道的苏联的敌人,为赢得自由与和平付出了惨重代价。其间,酷爱马、有志于兽医、美丽且神气十足的第一女主人公尤其惹人爱怜。
影片评赏:“我们会一直战斗下去的。”——这是《诺言》里的最后一句话,之后就是字幕。对于当时的芬兰女孩来说,参加洛塔组织是光荣而神圣的。这个国家一直不是以人口多著称,所以说绝大多数女孩一到年龄就加入了组织。影片开头就是庄严的宣誓,三个女孩的眼神透着清亮、执着。她们是好朋友,她们是如此的年轻,以至于根本没有过多的关心这场战争的孰是孰非,保家卫国才是最重要的。苏联红军就是她们的敌人。随着战事的加剧,芬兰可以说是节节败退。期间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苏联的战斗机擦过观察站,站倒下了,一个女孩被巨大的树木压住动弹不得,随即被跟踪而来的红军当即用刺刀刺死。三个女孩中的一个死了,这一幕发生的迅速、残忍、熟悉,我仿佛看到了日本人的影子,他们也是这么对待中国人的。第一次停火协议后,割下了部分土地划归苏联管制。看着老老小小牵着牛羊、家当搬离家园,这个场景和我们抗日战争片里的类似场面没啥两样,老百姓们敢怒不敢言,这样的结局他们心里是愤懑的。暂时的和平没有维持多久,当主人公一家在风光旖旎的湖畔戏水时,远处飞来了一队战斗机组,仓惶逃逸的她们喊道:“他们怎么可以撕毁和约!”只是喊声很快被战机的轰鸣掩盖住了。这次比上回更激烈、更糟糕。很快女孩们又回到了她们的岗位,但不断的有人在牺牲,比如我们的女主人之一安娜,一个勇敢、充满斗志和牺牲精神的爱国者,被苏联红军在背后冷枪打死。她穿着厚重的军装静静的躺在丛林中,神色平静,她早已准备好牺牲了。三个女孩中的第二个也死了。也许对方不知道他打死的是一个女人,也许知道但结果也不会改变。在战争中没有男女之别,而只有敌我之分。
最终,在1944年芬兰割让出了大片土地作为苏联的军事基地,管制五十年。影片的最后,1956年的某一天,莫娜(安娜的妹妹)带着她的一家又来到了曾经生活过的农庄。祖屋已破败不堪,在安娜弹过的钢琴里找到了一度遗失的布娃娃。只是物尤在,人却魂归何方?
“我们不必等50年的。”
“是的,我们会一直战斗下去的。”
没有正义与邪恶,只是杀戮和反抗,原本这就是战争。
影片背景:
苏联和芬兰之间的两次战争
1938年4月纳粹德国入侵奥地利后,苏联多次以维护西北边界和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同芬兰交换领土和租借军事基地,1939年11月9日谈判彻底破裂。11月28日,苏联单方面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次日中断了两国外交关系。11月30日,苏军以20个师(45万人)、2000辆战车和1000余架作战飞机向芬兰发起全线进攻,宣布在其占领区帖里约基成立了以O.V.库西宁(1881~1964)为首的芬兰民主政府,声称红军是应该政府要求越过边界的。
芬军凭借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的曼纳海姆防线的坚固工事,利用严寒和沼泽森林的有利地形,展开反击,苏军除在北冰洋的贝柴摩和萨拉地区进展较快外,在卡累利阿地峡和拉多加湖一带伤亡较大,对芬军主阵地久攻不克。1940年1月苏军重新组织攻势,总兵力增加到46个师,以密集炮火和重型坦克在地峡发动总攻,空军对芬后方城市和交通线狂轰猛炸,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芬军于2月26日退守维堡一线。3月13日两国签定了和平协定,芬兰将其东南部包括维堡(芬兰第三大城市,重要工业中心和塞马运河出海口)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萨拉地区和芬兰湾的大部岛屿割让给苏联,并把汉科港租给苏30年。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后,芬兰于25日宣布全国处于战争状态,芬、苏重新开战。芬军于6月28日发动总攻,9月占领维堡等城市,12月6日芬兰宣布收复在上次战争中的一切失地。1944年苏军在德苏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后,6月9日挥师向芬军阵地猛攻,攻破新曼纳海姆防线。6月15日,芬军退出东卡累利阿,20日维堡失守。7月苏军重占萨拉地区,8月芬兰被迫求和。9月19日同苏签订停战协定和临时和约,并对德宣战。1947年2月10日,苏联等盟国与芬兰在巴黎签订和约。《巴黎和约》除确认1940年《芬苏和约》的一切规定外,芬兰又将贝柴摩省归还苏联;把波卡拉半岛租让苏联50年;赔款3亿美元。芬苏两次战争中,苏联从芬兰共割取45840平方千米的土地,将卡累利阿地区苏芬边界线向北推移了150千米。
苏芬战争前的芬兰:12世纪前芬兰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当时住在芬兰的部落,主要从事原始的农业、渔业和特措业。从12世纪后半期开始至如世纪初,芬兰一直处在异族统治之下。从1155年开始芬兰隶属瑞典。在1808-1909年俄瑞战争中,瑞典战败,芬兰成为俄国的一个大公国。俄国在一战中的失败和内乱,给芬兰人民的独立带来了希望。1917年12月6日芬兰议会通过决议,正式宣告芬兰为独立共和国。芬兰脱离俄国成为独立的国家。
芬兰在独立之初,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在独立之初占66%,而这66%的农业人口中无地佃农占76%,贫富极其悬殊。芬兰国家独立以后,这76%的无地农民就成了政府重点关怀的对象,1918年,政府公布了土地改革法案,规定由政府先垫付资金向土地所有者买下土地交给耕种的佃农,再由佃农分年偿还,土地改革法案彻底改变了芬兰农村贫富悬殊的局面,到1930年,农村小土地占有者占总农业人口的94%,彻底解决了无地佃农的问题。而对一般居民,芬兰于1917年国家一独立就公布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不久,关于工伤事故、年老和残废者的保险、产妇补助、贫穷儿童的照管和失业救济等一系列的法律也制订了,有人担心政府没有钱来支付这一庞大的福利计划,问当时力主该计划的曼内海姆议员钱从那里来,曼内海姆议员回答说将军队从10万降低到1万,节约了军费自然就有钱了,那人大为担心,担心军队少了苏联会乘机打进来,曼内海姆议员回答:“苏联人来了,我们大家和他拼命就是了,总不能让他们伤害到人民。但如果现在不实行福利制度,那我们与苏联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国家等于是还没有建立,又谈何保卫呢?”
在芬兰国家独立后的二十年时间里,国家关怀每一个公民,尽一切努力去帮助他,真正尽到国家的责任,芬兰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日益平等,到1939年,社会50%的财富掌握在工人、农民手里,芬兰被称为“工人和农民的社会”、“一般劳动者的共和国”([美约翰·亨·伍里宁著《芬兰史》第34页),西兰珀女士的经历可以说是芬兰社会的缩影,她1866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家庭,作过工人和女仆,1900年开始担任女仆工会的管理员,1905年担任“仆妇杂志”的主编,1907年担任“劳动妇女”的主编,1919年国家独立后被选为议员,1926年进入政府担任社会事务部部长,国家能作到真正由普通的劳动者来管理,人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所以到1939年苏联进攻时,芬兰人民就象保卫家一样保卫国家,因为芬兰真正是他们自己的国家。他们保卫芬兰,实际就是在保卫自己的八小时工作制、义务教育制度、国民生老病残全面保险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激发出来的强大力量,即使是强大如苏联强硬如斯大林者也抵挡不住,斯大林摊上这么一个生而自由的芬兰邻居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
苏芬战争(冬季战争): 1939年,德国灭亡波兰后,苏联为了进一步改善波罗的海侧翼和西北边境的战略态势,保障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相继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得以在三国的要地驻军。1939年10月,苏联以保障其西北边境特别是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芬兰政府将*近列宁格勒的边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将汉科港租给苏联30年作海军基地。苏联则允诺以雷波拉地区2倍多的土地作为交换划给芬兰。
其实苏联所承诺的土地只是一片荒原和密林,而苏联要求的则是芬兰最富饶的地区。芬兰政府考虑到已经居住在此地的芬兰居民的利益而予以拒绝并重申其一贯的中立立场,但为了表示诚意还是准备作出一些让步,苏联政府却坚持了出价。波罗的海边上的叁小国虽然也接受苏联类似的要求以换取和平,但是不多久苏联支持下的******就夺取了政权,将原本独立的叁小国也纳入成为附庸。参考与苏联签订《友好互助条约》的波罗的海三国“独立”政府的下场后和出于对苏联真正企图的深深怀疑,芬兰拒绝接受这种恫吓式的谈判条件。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三十日,在恫吓不成的情况下,斯大林同志决定动用人民的“铁拳”——苏联红军来贯彻他的意志。早晨六点,红军跨越了边界。 苏联人口有一亿八千万人,常备军有三百六十万人,炮兵数量很庞大,另外还有数百万的後备兵员可以动员;空军更有上千架飞机。芬兰人口只有三百五十万人,常备军约叁万人,加上动员後的後备部队共二十万人,编成八个步兵师,另外有约十万人的国民兵部队和妇女辅助队;战车只有二十八辆一次大战时法国雷诺战车,和十辆左右比较现代的轻战车;炮兵也很薄弱,大部份是一九00年前後的轻炮,甚至有一八八七年没有现代驻退装置的加农炮;空军则只有七十架飞机。芬兰唯一能跟苏联比较的只有在步兵轻武器方面,配备的同样是Mosin/NagantM1891/30型步枪,但是芬兰军的经过改良,准确性较高;另外还有不少苏米Suomi)冲锋枪。 苏联为了进攻芬兰作了部份性的动员,兵员总数达到约五十四万人。作战序列以列宁格勒军区为总指挥,下辖第七军、第八军、第九军、及第十四军。作战计画如下:南部攻势第七军(十个步兵师,六个战车旅,兵员二十四万人,战车一千五百辆,大炮九百门,飞机叁百架)从列宁格勒以北沿着拉都嘎湖西岸向北进攻,突破芬兰的曼尼海姆防线,夺取芬兰第二大城威普立(HViipuri),然後向首都赫尔辛基前进。第八军(七个步兵师,一个战车旅,兵员十五万人,战车五百四十五辆,大炮五百二十门,飞机两百架)沿拉嘟嘎湖北岸向西进攻,跟第八军会师,以钳形战术粉碎芬兰军的抵抗;中部攻势第九军(五个步兵师,兵员九万五千人,战车两百七十五辆,大炮叁百六十门,飞机一百架)经苏欧穆沙密(Suomusalmi)攻向位於波司尼亚(Bothnia)湾畔的欧路(Oulu),将芬兰割为两半并切断跟瑞典间的陆上交通。北部攻势第十四军(叁个步兵师,兵员五万五千人,战车一百六十五辆,大炮两百二十门,飞机七十架)从莫曼斯克向西攻击皮查摩(Petsamo)地区,然後沿“极圈公路”南下五百公里,再向西攻到瑞典边境为止。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三十日,在连续数天挑衅之後,苏联军正式侵入芬兰领土。一开始,红军的计画执行得很顺利,芬兰的前卫部队根本挡不住红军的集中攻击。在第七军的正面,许多芬兰士兵有生以来首次面对战车,惊慌失措地逃逸,第八军的进展也不慢。在第九军当前的两个芬兰民兵营根本就像是大象面前的蚂蚁一样,很容易就被扫开。最北方的第十四军也轻易地攻占了皮查摩地区。芬兰军在经过初期的惊慌之後逐渐冷静下来,开始用各种方法骚扰苏军。芬兰军原本就专精於防御作战,再加上对天候和地形的熟悉,更是如鱼得水。他们个个都会滑雪,无声无息地在密林中滑雪穿梭,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用冲锋枪扫射一阵,然後又像幽灵一样地消失在密林中。他们其中有很多都是职业猎人,穿着白色伪装服,在密林中根本看不到;往往当苏军士兵毫无戒心的时候从七、八百公尺外射来一发子弹,马上多一个人去见马克斯,在苏军中造成很大的恐慌。苏军虽然尝试派出巡逻队,并没有什麽效果,甚至於这些巡逻队还常常被芬兰军伏击,消失得无影无踪。许多苏联士兵开始称芬兰军为BelayaSmert(白色死神),可以想见他们的士气。 芬兰军最喜欢的目标是补给车队和野战厨房,这些不但是容易的目标,还可以让大量的苏军士兵没有办法得到热食,士气大受打击。除了善用地形外,芬兰军也用各种不同的手段补充装备之不足。他们没有足够的战防炮,但是苏军步战协同作战几乎是不存在,於是芬军步兵就用炸药和火焰瓶来对付落单的苏军战车。火焰瓶的浑名“莫洛托夫鸡尾酒”就是这时得来的。芬兰军更假扮苏军士兵指挥交通,把整支苏军补给车队指引到芬兰军的防线去。在南方,苏联第七军在十二月七日停下花了十天的时间整补,芬兰军趁机补强了曼尼海姆防线的防御。曼尼海姆抽调一个杂牌团,由一名自告奋勇的富商塔维拉(PaavoTalvela)率领,增援拉都嘎湖北岸的防务。塔维拉到达该地区後,马上就采取主动攻势。他的部队在深夜溜过结冻的湖面,突袭睡梦中的苏联第八军前卫。虽然没有造成多少实际损失,但是他辖下部队士气为之一振。接着他把这打跑战术一再地重复,不管是白天或夜晚,随时都有状况,打得苏联士兵都没法好好休息。然後他更利用苏军依赖道路的弱点,发展出着名的“柴堆(motti)战术”──所谓的motti是芬兰人伐木的习惯,他们先砍下树木堆成一堆,日後再来一一处理。他们对苏军也是比照办理,利用地形和天候把苏军的纵队挡住,再用不停的打跑战术刺探纵队中各部队的度,然後选择弱点突穿,建立横过道路的封锁线,把苏军纵队切割成营、连级的小口袋,再一一地吃掉。
苏联军队习惯於大兵团、大计划的作战,一旦碰上这种各自为战的情况就慌了手脚,不会采取主动,唯一会做的事就是马上就地掘壕防御,等待上级指令。但是往往指令不下来,补给也接不上,又饿又冻的苏联士兵根本就无法有效地防御。这样下来没过几天,苏联第八军就从攻势变成处於守势的状态。在最北方苏联第十四军比较有所斩获,在成功地占领皮查摩後,继续向南进攻。但是仍然不敌“白色死神”,只沿着“极圈公路”推进了九十公里不到就被一个芬兰营挡了下来。 苏联第七军在休息十天後,终於在十二月十七日重新展开攻势,进攻曼尼海姆防线。他们攻击的协调程度非常差,连曼尼海姆都把它们比方成“一个指挥紊乱、荒腔走板的管弦乐曲”。当苏联步兵用人海战术前进时,苏军坦克并没有出现支援,步兵在芬兰军准确的射击下横尸遍野。等到苏军坦克出现时,他们的步兵则又不见踪影,芬兰军虽然没有强力的反战车装备,却能轻易地接近苏军战车後方,用冻硬的木材塞入履带和履带轮之间,让它们动弹不得,再用手榴弹、火焰瓶摧毁它们。短短四天之中,苏军就损失了两百三十九辆坦克,步兵损失更多,不得不在十二月二十日停止攻势。
苏联最大的噩梦在中部攻势。第九军兵分叁路,北路是第一二二师,中路是第一六叁师,南路是第五十四师,另外第四十四师和第八十八师担任军预备队。芬兰军原本只有两个国民兵营担任警戒,苏军开始攻击後才七拼八凑编成第九师,紧急地调到这个地区。第九师先派出一部份部队掩护北路和南路,在十二月十一日用一个团就把苏军第一六叁师的补给线切断并包围起来。苏军派第四十四师来解围,也一样在路上被切成数截,落入“柴堆战术”的死亡陷阱之中。 又冻又饿的苏军在一个个口袋里既无法突围,又无法得到补给,连生个火来取暖都还要担心芬兰士兵会从阴影中滑雪出来,往火堆里扔炸药;反观芬兰军因为有机动力(滑雪),他们可以在密林深处设立有火炉的营地,各部队轮替休息。从十二月十一日打到一月八日,这两个师被彻底消灭,芬兰军统计到的尸体有两万七千五百多具,另外不计其数的苏军□体掩埋在森林中的积雪之下,数个月甚至数年後才被发现;芬兰军方面只有九百人阵亡,另外一千七百七十人受伤。在这同时,芬兰军也围上了第一二二师,以及增援的第八十八师,他们状况稍稍好一点,没有全盘崩溃,不过在整个战争期间(到叁月八日为止)他们困守在一小块地区,并且蒙受重大损失。第五十四师则步上第一六叁师和第四十四师後尘,整个被芬兰军吃掉。这之後,在苏联第八军地区,第十八师和第一六八师也遭遇了跟他们第九军的同志一样的命运,还陪上了一个坦克旅。这样的战果当然让斯大林大为震怒,於是一批高级军官人头纷纷落地。斯大林把总司令换掉,由在一九叁九年指挥波兰之役的铁木辛哥元帅接任。他大量调集增援的部队,人数到达一百二十万人之多,大炮有两千八百多门,在适应雪地作战上作了一些紧急的改善。也对部队进行特训,要求战车和步兵相互支援。在经过大量的轰炸(苏联空军在一月份总共出动了七千多架次)与炮击後,苏军在二月十一日再度从南部向曼尼海姆防线进攻。这次苏军是只许胜不许败,各级指挥官完全不顾人命和装备的消耗,一波波地人海战术冲锋前进,有时尸体堆了三四层厚。 芬兰军虽然英勇地抵抗,造成苏军极大的伤亡,毕竟还是敌不过苏军数量上的优势,终於在叁月初放弃了曼尼海姆防线,芬兰政府不得不寻求外交解决。此时苏联只占领了一小块土地,芬兰仍然有势力再战,给苏联以更沉重的打击。例如芬兰空军,由于国际社会的援助,甚至比开战时更加强大。但芬兰的政治经济情况不允许这样做,瑞典保持中立,德国甚至站到了苏联一边,英法的援助又微不足道。芬兰太小了,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一场持久战。最后,它的独立是第一位的。 这时苏联其实也急着找个下台阶,原因有二,一是天候:春天将近,解冻後芬兰地区大部份会变成泥泞不堪的沼泽,更不利苏军作战;第二是国际政治:苏联入侵芬兰已经导致被国联褫夺会籍、驱逐出会,可见西方国家对这场战争的观感,如果再持续下去,将有可能导致英法势力的介入。於是在这个背景之下,芬兰终於在叁月十二日接受苏联的条件,结束了这场历时叁个半月的战争,芬兰接受了比开战之初更苛刻的条件,但保持了自身的独立。在这场战争中,芬兰当然损失很大。芬兰军有两万五千人阵亡,四万叁千人受伤,但是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打出了芬兰人的团结心。苏联红军在这场战争虽然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空军方面,苏联损失了700~900架飞机,而芬兰仅损失了60~70架飞机,瑞典志愿飞行队损失了6架飞机。陆军方面,苏联最保守估计为20万人伤亡,实际数字要多得多;根据苏共中央******赫鲁晓夫的回忆录透露,苏军实际在苏芬战争中损失上百万人(赫鲁晓夫回忆录142页),死亡20万人以上([美]R.E.杜派、T.N.杜派著《世界军事历史全书》第865页),苏军全建制被芬军歼灭的就有苏军第一六三师、第四十四师、第五十四师、第十八师和第一六八师,第一二二师和第八十八师遭到了歼灭性的打击,被俘55000人。据说当时从列宁格勒一路到莫斯科,稍微像样一点的医院都挤满了伤兵。
苏芬战争续战:冬季战争后的一段和平时间内,苏联在政治上对芬兰横加凌辱、讹诈并以灭亡相威胁,军事上对芬兰进行各种挑衅,包括击落芬兰民航飞机。因为按斯大林的说法,就算仅从地理上考虑,芬兰也决不可能不介入苏德战争。况且双方还经历了冬季战争。由此,芬兰人被逼得走投无路。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芬兰宣布中立。而实际上,芬兰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共动员了五十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六。苏联无视芬兰的中立宣言,空袭了赫尔辛基、土耳库等南方城市。于是,芬兰政府向苏联宣战。8月的下半月,芬兰军队在德军的协助下展开了全面攻势,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收复了芬兰在1939年的全部领土。爱好和平的芬兰人对别人的土地并不感兴趣,立即由进攻转为防御,任凭德国百般威逼、劝说,就是不肯前进一步。于是,1942年至1944年间五十万芬兰和德国精锐部队无仗可打,只与不及他们半数的、战斗力不强的苏军对峙着。 随着德国的接连失利,芬兰越来越希望摆脱德国,结束战争。斯大林于1943年12月在德黑兰由于受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压力,已经同意芬兰应该保持民族独立。1944年9月,芬兰宣布退出战争。
战后,芬兰作为中立国,与苏联和英美都保持了不错的关系。经济经历调整恢复、迅速发展和不稳定增长的三个时期之后,进人较稳定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国民收入达到世界高收入水平。自1993年以来,芬兰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5%。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已达到2.01万美元。2001年,芬兰无论在世界“增长竞争力指数排名”(指未来5年经济持续增长),还是“现时竞争力指数排名”,均居第1名,美国均在其后,列第2名。芬兰经济支柱是森林、金属和高科技产业。目前,芬兰在“世界最适合居住国家排名”中居第二位。
三楼重新补发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