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屠犹太人区/犹太失乐园(德国 2006)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统治下的位于立陶宛的犹太人聚居区,基帝是管理这里的德国军官。残忍冷酷的他是个乐迷。一次,他抓住了一名正在偷食物的犹太歌手哈雅,被她美妙歌声所打动。于是,基帝命令此区的犹太警察尚组织各种音乐演出以满足自己。尚为了能使更多犹太人摆脱被屠杀的命运而开始积极筹备并同哈雅相恋。但好景不长,德军在前线战败,上级命令屠杀所有犹太人,一场生死抉择摆在了基帝、哈雅和尚的面前…… “靠墙站好,开火”。随后就是枪声和喊叫,一大堆的衣物从卡车上倾泻而下。与此同时,响起的是大提琴的压抑着的低声的呜咽。这就是《犹太人区》的导演给我们的片头。就是这简单的一个镜头和音乐已经把我给牢牢地抓住了。
导演安德列尤斯·朱塞那斯的电影《犹太人区》的主角,雅各布·更斯,一个精明强壮的中年犹太人,在1943年的维尔纽斯,被德国纳粹的党卫军任命为犹太区的犹太人委员,一个可以被称为“犹奸”的人。更斯所管理的犹太区的15000多犹太人是德国在维尔纽斯的大屠杀后的幸存者,被局限在只有7条街道的“犹太人区”内,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只要愿意,党卫军随时可以过来枪杀几个犹太人,甚至“全部解决”也是完全可能的事。作为犹太人首领的更斯,面临的问题是整个犹太人区的所有犹太人的命运以及犹太民族的延续的问题。于是,在导演的电影里,更斯对党卫军司令基特蓄意结交,在基特的对音乐艺术的爱好之下,建立了犹太艺术剧院,借此保护了一批犹太艺术家;在维斯科夫的开办德军服装厂的建议下,得到了不少的工作许可证,挽救了一些贫困的犹太人(也真佩服那提出建议的维斯科夫,真不愧是犹太人,真正经商的好手,在如此的困境下,竟然把旧军装生意做得轰轰烈烈,并提出要与帝国元帅戈林会面。呵呵,经济上的能手,政治上的庸才);当德国人提出对犹太人的“分步解决”的方案时,更斯利用基特对美貌的犹太歌手海雅的垂蜒,送上了自己也深爱着的海雅的肉体,并与基特讨价,终于一步步地把屠杀的犹太人数从2000人降到了600人,且都是老年人。虽然如此,更斯终究顶着一个“犹奸”的帽子,而不能得到区内犹太人的谅解。因此,在600名犹太老人被害后,面对海雅的责备,更斯说:战后,可能会被送上法庭,对自己的一切都要有一个评价,该负的责任也是必需要负的。影片中更斯并没有等到战后,也没有等到对自己的审判。在德军战败前夕的屠杀中,更斯没有选择逃亡的生存,尽管完全有机会这样做,而是平静地选择了死亡,与他所创办的犹太剧团的艺术家一起,死在德军的枪口下。死于德军的枪下,对于更斯来说,或许本就是他的意愿,惟有如此,才能以血来洗清头上那顶“犹奸”的帽子;也只有死亡,死在德国纳粹的枪下,才能完成他灵魂的自我救赎。
与过去的一些反映二战犹太人悲惨命运的电影《辛得勒名单》、《钢琴师》不同,在《犹太人区》里,犹太人的救赎的希望完全建立在自己的身上。这里,没有辛得勒这样的具极大同情心的德国商人来大规模地拯救,也没有好心的德国军官出于对艺术的爱而拯救个别的犹太人。犹太人的得救,只能把希望寄予自己,即如更斯,与德国占领军虚与委蛇,以尽可能多地保全犹太人。因此,如果说,在《辛得勒名单》和《钢琴师》里,犹太人的得救主要是一种他救,那么,在《犹太人区》里,更多的是犹太人自己的自救。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承担救赎自己的责任。不光是人,其实即使是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瓦格纳的名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众神为了维持神族的统治,挽救没落的命运的自我拯救,但天意不可逆,众神的自救并没有成功,在冲天的大火中,众神的黄昏来临了,神族的统治结束了,继之而起的是人类的统治,理性的人类啊。
人类在这世界上靠自身而活,也靠自身而得拯救。
|